在斗門,不管哪家的婚宴,有一道菜肴是必不可少的,那就是“佳偶天成”。其實“佳藕”指的就是白藤蓮藕。由于斗門位于西江出海處,淤泥豐富,有機養(yǎng)分含量高,泥質(zhì)肥沃,盛產(chǎn)的蓮藕以肥碩、多粉、松化無渣而遠近聞名,其中尤以白藤蓮藕最為著名。而斗門人做什么都要講究個好意頭,“藕”與“偶”同音,我們?nèi)∑渲C音,意指新郎、新娘是天造地設(shè)的一對,這是上天注定的一段好姻緣。
其實,有關(guān)這 “佳偶天成”,斗門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呢?
相傳有一個村莊叫“白藤頭”,村里住著一個英俊的農(nóng)家后生叫“藕郎”。“藕郎”小小年紀(jì)就死了爹娘,在家門前挖了口池塘,靠種藕為生。由于“藕郎”勤勞、肯干。種出來的藕又肥又大,吃起來松軟多粉,所以當(dāng)?shù)氐娜硕荚敢赓I他的藕。慢慢地他也就得了“藕郎”這一名字。
在藕塘的對面有一戶人家,住著一個漂亮的姑娘“蓮姐”, “蓮姐”從小沒有娘,和爹爹兩人相依為命。“蓮姐”有一雙巧手,繡出來的東西活靈活現(xiàn)的,尤其是繡荷,蓮葉上的水珠好像會滾動,荷花竟然能引來蜂蝶。因為繡荷出了名,人人都叫她 “蓮姐”。
他們倆可謂是一對斗氣冤家,“藕郎”種荷,“蓮姐”繡荷,可不管“藕郎”多么用心,種出來的荷花開得多么嬌艷,可總斗不過“蓮姐”的繡花針,“藕郎”真是十分不服氣。
這年大年初一,“藕郎”清早開門出來,蓮姐在窗前對他笑笑,唱道:
藕哥藕郎,
如意吉祥!
芙蕖今年誰的艷?
荷花今年誰的香?
藕郎滿有信心地答歌:
蓮姐蓮娘
如意吉祥!
芙蕖今年我的艷,
芙蕖今年我的香!
這一年,藕郎更用心,更賣力。種出來的荷花也格外香,開得也格外嬌艷,令人欣喜的是,荷塘里還開出了一株并蒂蓮!
藕郎歡歡喜喜地跑到蓮姐家窗前,唱道:
并蒂蓮花香,
并蒂蓮花美,
蓮姐對著繡出來!
蓮姐不慌不忙地從抽屜里拿出幅并蒂蓮錦繡,高興地唱道:
并蒂蓮花香,
并蒂蓮花美,
蓮姐已經(jīng)繡出來!
藕郎傻了眼,蓮姐繡的并蒂蓮,不但奇艷,而且蓮葉迎風(fēng)擺,水珠來回晃,花噴陣陣香。
一旁的蓮姐爹見了,含笑對藕郎說:“并蒂蓮,喜成雙,一朵是蓮姐,一朵是藕郎。一幅錦繡作嫁妝。藕郎藕郎不嫌棄,擇個日子接新娘!”
一通話,說得藕郎蓮姐羞得滿臉通紅,活脫脫兩朵出水芙蓉。
就在他們倆喜孜孜地籌辦婚禮之際,誰不知一雙惡魔的手已悄悄地向他們移近。
縣里的縣太爺早聽說白藤頭村的蓮姐,不但人長得俊,而且繡的荷更是遠近聞名。他腦子里早就打好了歪主意。
這一天,藕郎入城去做新郎服。縣太爺一行人浩浩蕩蕩地來到了白藤頭村,光天化日之下?lián)屓恕I徑闼徑闼阑畈环?,結(jié)果被活生生打死。蓮姐則哭得昏死過去。
蓮姐被搶進縣衙,飯不進,水不沾,終日淚漣漣。縣太爺稍敢走近半步,就以死相逼。
縣太爺有他的如意算盤,只得壓住火,咽住氣,瞇著鼠眼,滿臉堆笑地說:“蓮姐,你不嫁也罷!那把你那幅繡好的并蒂蓮錦繡給我,老爺我放你回家。”
蓮姐怒罵道:“并蒂蓮,結(jié)佳偶,怎可落在你這豺狼手?”說完,從袖子里抽出錦繡扯得粉碎。
這下可惹惱了縣太爺,喝令衙差把蓮姐拉下去,重打四十大板,并用鍘刀鍘去右臂。
蓮姐倒在血泊里,昏死了過去。
藕郎從城里回來,看見蓮姐爹躺在血泊中,早已沒了氣息。家里是一片狼藉,四下里尋蓮姐,不見人影。藕郎心里急得呀是如熱窩上的螞蟻。到鄉(xiāng)親家里一打聽,如晴天霹靂。天哪!光天化日下強搶民女,還活生生把人打死。這是什么世道!怒火如熊熊烈焰把藕郎燃燒,藕郎從家里抄起個板斧就要到縣太爺那里要人。幸被鄉(xiāng)親們及時攔住。
藕郎一邊料理蓮姐爹的身后事,一邊暗地里準(zhǔn)備,瞅準(zhǔn)時機要救出蓮姐。
一個寂靜的夜晚,一把冰涼的板斧放在了縣太爺?shù)牟弊由?。藕郎殺了縣太爺,救出了蓮姐。看著被折磨得不成人樣的蓮姐,藕郎真是心如刀絞。
后面,喊聲震天,一群官兵已追到百步之內(nèi)。藕郎抱著蓮姐,縱身一跳,躍上鄉(xiāng)親們早就準(zhǔn)備好的小舟,拼命朝那無人敢去的鬼仔角劃去。
老話說:“上船最怕風(fēng)火角,下船最怕鬼仔角。”鬼仔角,海天茫茫,無風(fēng)三尺浪,風(fēng)起見船翻,天陰聞鬼哭。那是個無人敢去的鬼地方。官兵們見此,也就不敢再前行追趕。
蓮姐、藕郎劃的小舟,浪里飛,浪里來,可哪敵得過鬼仔角的驚濤駭浪。最終小舟被掀翻了,藕郎和蓮姐沉入了那茫茫大海。
不久,就在那小舟掀翻的不遠處,升起一座小島。島上風(fēng)光旖旎,綠樹翠竹環(huán)繞,仿佛人間蓬萊。尤其令人疑惑的是:島上荷葉田田,到處盛開著嬌艷欲滴的荷花。
再后來,路過的打漁人,見此島風(fēng)光旖旎,土地肥沃,便在此落地生根,一代代繁衍下去。這小島就是今天的白藤湖,盛產(chǎn)的蓮藕以肥碩、多粉、松化無渣而遠近聞名。
(何少娟撰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