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并非天荒夜譚。如果沒有那段親身經歷,有誰相信白蝦在夜間追逐,會泛起滿湖的星光呢!然而,這都是事實。那些有過夜間撈白蝦經歷的水鄉(xiāng)人,他們更有發(fā)言權。
白蝦,生長在咸淡水交界的珠江流域,尤以斗門燈籠沙附近的海域最多,它以全身素白而得名。 每年咸潮一到,便是盛產白蝦的高峰期,而內地的淡水湖由于不適宜白蝦的繁殖,因而大多數的內地人不懂得什么叫白蝦,更不可能輕易嘗到白蝦的滋味。
我還在讀初中的時候,曾應幾位學友之約,利用周末時間夜出斗門海。那時,我們用的是麻質三角形捕撈工具,當地人叫“麻羅”。這種工具由兩條兩至三公尺長的竹竿串起細密的三角蝦網組成,竹竿前方各套上一只滑底“木屐”,其作用主要是防止操作時竹竿斜插在灘泥之中。捕撈時,兩根竹竿成交叉形狀,人握著竹竿柄在半腰深的水中推著往前行。通常,這種操作都在水退時進行。那個年代,斗門海的白蝦特別多,甚至下海的瞬間也會踩到來不及躲藏的白蝦。有一次,我學著同學的姿勢握著“麻羅”柄往前推,忽然看見一大片的火星在海面閃爍,嚇得我渾身發(fā)抖。同學說:“別害怕,這是白蝦群在跳躍,這些“火星”是咸水被白蝦跳躍時蕩起的“水霧”,是一種“自然景觀”,說明今夜我們將有大收獲。果然,這次夜撈活動,我們每人都獲得了10多公斤的“戰(zhàn)利品”。
白蝦肉味清甜鮮美,產品長期供不應求。
時隔近40年的一個周末,我來到白蝦交易最活躍的白藤頭市場,但見碼頭上停泊著上百艘大小漁舟,漁民們挑的挑,抬的抬,把一筐筐新鮮的水產品送到岸上交易,其中最搶手的就是白蝦。
我驚奇地發(fā)現,一些魚販往往還未等船靠穩(wěn),就急著上船搶購,然后轉運到廣州、佛山、深圳及港澳各大市場。一位燈籠沙籍的漁民告訴我,現在,時過境遷,用“麻羅”捕撈這種原始的方法已經沒人效法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艘艘的機動拖網船,以及在海中用長條杉木固定的一張張?zhí)拙W。
好不容易才盼到水退。在漁民的帶引下,我決定乘船出??磦€究竟。但見幾位漁民兄弟熟練地把漁船兩旁的拖網徐徐撒開,再乘風破浪向前行駛。約過20分鐘,一位青年漁民在電控開關上輕輕一按,拖網徐徐回收。解開網尾繩索,白花花的白蝦便蹦蹦跳跳地落入漁艙。
看到漁民流露出滿意的微笑,我也樂了。心想,白藤頭市場的魚販大哥,此刻也許正拿著鈔票,等候著豐收的漁歌吧……
此文刊載于《羊城晚報》
(中共珠海市斗門區(qū)委黨史研究室)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2780091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:dmdzbzhyws@zhuhai.gov.cn 網站地圖 政務郵箱 聯系我們 珠海市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網站 版權所有:斗門區(qū)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主辦單位:珠海市斗門區(qū)人民政府辦公室 網站標識碼:4404030001 備案號:粵ICP備05026010號 |